戦場ヶ原-走不盡的日光
戦場ヶ原到底有什麼讓人魂牽夢縈的魔力?
名稱由來是神話裡男體山化身為大蛇,與群馬的赤城山所化成的百足蜈蚣在此因搶奪地盤而發生戰鬥的地點。它像個老朋友,不變的草木山水始終等在奧日光的高原中,但四季的變化卻又像新朋友召喚著自己去欣賞它的新妝。它有著宛如台灣中央山脈大縱走時會碰到的小高原小湖泊,那麼地純淨不受汙染,卻有著無比便利的交通,旅人只要輕裝帶瓶水壺與輕便雨具就能一睹芳采。它有著熱帶台灣所沒有的溫帶遼闊高原,有著熱帶台灣所不具有的四季交疊。在此可以看到日本人對自然的保護態度,沒有人留下任何一絲垃圾。
戦場ヶ原不只有春夏秋冬四季,在深秋與初冬的交替時分,還展現出第五個罕見的季度:枯季。
十一月是來此的最佳時間,因為「枯景」,紅葉已凋落白雪未飄零之間的枯樹枯枝,大地有股緩慢的空盪感受,雖然還沒步入冰封的寒冬,生命力漸漸步入冬藏前的慵懶,少數還沒冬眠的蟲蟻鳥獸無精打采,葉子凋零後的樹枝露出冬休前的猙獰線條,溪流從湍急換裝成涓滴,天地佈景從楓之火紅蛻變成金針之黃,我形容這種景致與心境叫作「枯之美學」,也有人形容這種早上比夜晚更冷的季節為「霜枯」,身處於熱帶的我們很難體會。
兩側草原遼闊,處處都可看到枯木豎立其中,這裡昔日是座大湖泊,在遭受日積月累的泥沙淤積後,漸漸形成現在的濕原高原地貌,秋冬時分黃草枯褐遍野,視野一望無際,流露出一股台灣罕見的蒼茫大地風光。
冬季大雪往往鎖住整片濕原,有雪具者可以嘗試走一小段,白雪撲染枝頭封住大地,要不是有冷冽風雪,會讓人懷疑時間暫停。這裡的春人遲至四月底才降臨,雪融、蟲獸甦醒、枯枝上冒出新芽、木板棧道間露出的小花朵。六月底進入夏天,整片茂密新綠,森林植被的密度讓人讚賞這裡的生命力,七八九月是避暑天堂,用最適合人類活動的攝氏20度來迎接旅人。